2月4日,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,各項比賽也拉開大幕。記者了解到,冬奧運動員獲獎的證書由南潯區(qū)雙林鎮(zhèn)的雙林綾絹裱封。
“我們廠從2021年開始,就專門組織了‘冬奧綾絹’生產小組和5人質量檢驗小組,確保按時,保質、保量完成冬奧綾絹的生產任務。”湖州云鶴雙林綾絹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小華自豪地介紹,綾絹主要用于冬奧會獲獎運動員的獲獎證書,底色共分金銀銅三色。有此圖案的綾絹經過再制作后裱封于證書封面。
在中國傳統(tǒng)的絲織品——綾、羅、綢、緞中,綾絹居于首位。雙林綾絹生產歷史非常悠久,被譽為“東方絲織工藝之花”,以“輕如朝霧,薄似蟬翼”而聞名于世。據雙林附近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(fā)掘到的碳化了的絹片測定,雙林綾絹生產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歷史。如今,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(tǒng)工藝振興目錄。
鄭小華是浙江省“雙林綾絹織造技藝”傳承人,入行已有41個年頭。他告訴記者,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,運動員的獲獎證書就用了雙林綾絹,有幸這次主辦方也第一個想到了他們。由此,雙林綾絹也實現(xiàn)了運用于雙奧賽場的夢想。
在鄭小華的記憶里,雙林綾絹“出圈”不止這兩次。1978年,雙林綾絹廠生產的仿古絹“走進”故宮博物院后,又先后走進大英博物館、克里夫蘭博物館、華盛頓博物館等;今年,隨著舞劇《只此青綠》登上《國家寶藏·展演季》舞臺,雙林綾絹為大眾所認識。
如今,在傳承人的堅守下,雙林綾絹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。多年前鄭小華的女兒鄭依霏回到家鄉(xiāng)雙林,繼承父輩的綾絹織造技藝,通過互聯(lián)網拓展私人訂制等銷售渠道,并結合文創(chuàng)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研發(fā)出更好的繪畫、裝裱用絹,同時擴展至裝飾美術等領域,讓這項逐漸隕落的千年傳統(tǒng)工藝再次大放光彩。